调皮捣蛋的哪吒在电影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中可谓是一个活宝,时而脾气大的揍人,时而正义的保护大家,若哪吒出现在现实生活中,肯定是个熊孩子,该拿他怎么办呢? 天天忙着斩妖除魔的妈妈,好不容易得了空陪吒儿踢踢毽子,踢没两下子,又被鳗鱼精给搅了局,吒儿嘟起小嘴,拨开殷夫人对他的关心,一跃到了墙上,背对着他娘,甩下了一句... 殷夫人走后,吒儿泪眼汪汪望着他娘远走的背影,眉头皱的都要碰到一起,小嘴嘟的都要碰到鼻子了, 你说, 他真习惯了吗? 他真不在意娘去哪吗? 他真喜欢一个人躺在屋檐上看山啊树啊花啊草啊? 我是罗宝鸿老师,蒙特梭利教育、亲职教育工作者,拥有 AMI(国际蒙特梭利协会)0~3岁、3~6岁认证导师,至今已有20年教育经验。 针对殷夫人的烦恼,"想好好告诉他、引导他,他都不听,甚至会生气,甩下不开心的话语",一般来说,孩子的回应模式,跟我们平时和他说话的方式有直接关系。 在殷夫人披上披风徜徉而去时,殷夫人只跟哪吒讲事实跟道理,并没有照顾到吒儿的 "感受" 与 "情绪"。吒儿一个三岁不到的孩子,负责思考、判断的上层脑(大脑皮层)还在发育阶段,他未必听得懂大人说的话;相反的,他的下层脑(情绪脑)能体验到大人的感受与情绪,所以他会 "不喜欢" 你说的话。这种对话方式,对孩子是没有什么帮助的。 我常提醒家长:跟孩子对话要先感性、再理性,这样才符合孩子脑部发展,才能回应这阶段孩子的发展需求。 举例来说,殷夫人可以试试以下的对话 : 殷夫人 : "吒儿...你因为娘不能继续陪你踢毽子,所以觉得很生气是吗?" 哪吒 : "是!" 殷夫人 : "是...你觉得很伤心对吗?" 哪吒 : "对啊! " 殷夫人 : "是的,娘也知道哦,你也觉得很失望对吗? " 哪吒 : "对的..." 殷夫人 : "是... 娘知道你现在有点伤心、失望、难过哦" 如果一开始李靖夫妇先同理了哪吒的感受,先感性,再理性,得到理解的哪吒不会那么暴躁易怒,也许哪吒就不会误会李靖而差点杀了他,也许哪吒就不会因为村民的气话大打出手,也许哪吒就不只有敖丙一个朋友... 这些话语,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爱,也可以让孩子体验到"归属感"与"价值感"。用这种方式展开对话,才会对孩子的生命发展有所帮助。 我们大人太习惯于"讲道理",在萨提尔模式里,这称为"**理智"的应对姿态,说话者本身没有表达自己感受,也没有照顾到对方感受,光只在事件上说道理。我们从小到大都听过太多这样的道理,很多时候这些话都不会让我们内心里产生共鸣,这种话孩子来说是没用的。 当孩子从小到大都在成人"**理智"的应对模式中长大,就会逐渐觉得爸爸妈妈总是把"事情"、"对错"、"成绩"看得比自己重要,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,造成自尊心与自信心低落。 其实,在我们遇到事情时,习惯把焦点放在"解决他的问题"上,而忽略了"关怀面前这个生命"。我们内心里都是很关爱这孩子的,我们都觉得"我们会讲他,就是因为我们爱他",但却在往往在对话里面忽略了自己的感受、也忽略了孩子的感受,以致于沟通经常出现困境,让对方不想听我们讲话... 因此,我会鼓励家长开始以"同理"的对话方式,先以"关爱"、"好奇"的态度与孩子展开对话,纯然地关心这个生命,关心他所发生的事,耐心地倾听他所说的,过程中不要有太多的讲道理、批判与指责。 当孩子把事件叙述完之后,我们再以引导的方式,让孩子看到他可以改善的地方,但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。这样,就能在教养过程中,保有孩子的价值感与归属感,与孩子的对话质量,就会越来越有温度。 与孩子的关系,会越来越好的。